人类大脑开发到一定程度可以重组?(4)
“我们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情绪,都在以某种方式改变我们的大脑,改变方式是以大脑的化学或功能的变化为基础的。”现在已经是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罗伯森说,“‘神经可塑性’是人类行为本质最常见的特征。对脑力的这种理解开发了治疗大量潜在疾病的新技术。”
他认为,积极思考的力量已经获得了科学的公信力。“人类对自己大脑功能的控制比他们一直以为的要多得多。从健康到性格等方方面面,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力可以五五分,我们应该积极地对待环境这一半的作用。”
对“神经可塑性”的公开讨论已经很混乱了,而乱上加乱的是,这个词本身有好几层意思。伦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莎拉·简·布莱克默说,广义上讲,它指的是“大脑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刺激的能力”。但大脑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多种多样,“神经可塑性”可以指结构的变化,比如神经元的产生或消亡,突触连接的建立、加强或删除,也可以指功能性重组,比如巴赫·利塔用奇妙的装置刺激盲人的大脑使用以前多余的视觉皮层。

大脑模型
从更大的、发育的层面上讲,有两类“神经可塑性”。在整个孩提时代,我们的大脑经历了一个“经验期待”的可塑性阶段,我们“期待”从环境中学习重要事情,比如怎样讲话。我们的大脑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成这方面的发育。“这就是对25岁以下的人车险金额更高的原因。”罗伯森说,“人类的前脑叶要到25岁时才能完全连接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在此之前,人类期待风险和冲动的能力还没有形成。”第二种是“经验依赖”可塑性阶段,布莱克默说:“这就是我们学习做什么或者环境有所变化时,我们的大脑所做的。”

大脑模型
四、成功学中的“大脑重组”只是空想
科学被夸大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不同种类的变化混合起来。有些科学家的文章使人感觉好像几乎任何事情都与“神经可塑性”有瓜葛。在《改变是大脑的天性》中,诺曼·道伊奇讨论了各种各样的性兴趣,并称之为“性可塑性”。他甚至用“神经可塑性”来解释文化变化,比如现在人们结婚时首先考虑的通常是感情因素,而不再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伦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副主任、神经科学家索菲·斯各特认为这只不过是成长对大脑的影响,不是“神经可塑性”。

- 最新大脑模拟电路板速度是人脑九千倍 2014-09-29
- 美欲检验人类是否生活在二维全息图中 2014-09-29
- 研究称大脑中或许存在说真话“开关” 2014-09-29
- 谷歌研制量子芯片人工智能更接近人类 2014-09-29
- 专家称人类将在2050年进化成全新种群 2014-09-29
- 波音公司移动激光武器令无人机胆寒 2014-09-29
- 科学界的奇葩:令人无语的科学研究 2014-09-29
- 世界上最强的暗物质侦测器发表了成果! 2017-05-26
- 英大学生设计最快自行车 时速145公里 2014-09-29
- 外星人入侵莫要慌 好莱坞版地球防御指南支高招 2014-09-29
- 美国男子获百种蛇毒免疫力 含致命蛇 2014-09-29
- 科学家研发最黑材料 吸收所有可见光 201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