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缘何要与“偏房”共天下?(4)
导读
但是,这些临时性质的权力容器难免会慢慢固化、复杂化,甚至变成正式权力管道的一部分,又反过来分化了独裁权力。换句话说,偏房掌权日久,往往又会演化成正室,如汉代的尚书,原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到了唐代则是名...
文章:古代皇帝缘何要与“偏房”共天下?(4) 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但是,这些临时性质的权力容器难免会慢慢固化、复杂化,甚至变成正式权力管道的一部分,又反过来分化了独裁权力。换句话说,“偏房”掌权日久,往往又会演化成“正室”,如汉代的尚书,原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到了唐代则是名正言顺的宰相机构。后世的君主为“尽收威柄,一总事权”,又另设一个易于指挥的权力容器,然而,时过境迁,又重蹈前代“偏房”坐大之覆辙。历史简直给独裁者下了一道反复发作的恶咒。
那些叨念着“大权不可旁落”的独裁者不会明白这样的道理:分散在复杂管道的权力尽管不易为君主任意摆布,但颠覆性不高,因为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不敢逾越名分的界限,并且受到程序性与规范性的限制;相比之下,摆脱了科层束缚的隐权力虽然便于指使,但一旦失控则如洪水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
西汉刘彻置内朝捋夺宰相之权,但后来内朝的外戚不仅把持朝政,而且颠覆了西汉;东汉刘秀将三公闲置,倚重尚书台,但尚书台的领袖最后竟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明代的朱元璋干脆废了宰相,启用内阁,但内阁体制却培养出“九千岁”的权力怪胎。
人主欲借“偏房”尽收权柄,殊不知,高度集中的权力更容易被亲近的隐权力集团假借、窃取,只要人主软弱、荒怠,立即太阿倒持,授人以柄。我们姑且称之为“偏房的陷阱”。这也是为什么历代一再发生近臣乱政的根本原因。
郭嵩焘认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其实,独裁者哪能容忍权力被分寄?只是他们缺乏历史的眼界,看不到独裁的陷阱,最后与“偏房”共天下,乃至被“偏房”毁了天下,也是咎由自取。

关注 UFO发现 ,权威探索揭秘,期待你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或 搜索微信公众号 “ufofxwqw” 即可关注我们!
UFO、宇宙奇闻等 让你每天都能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未解之谜!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相关阅读
- 揭秘古代惩罚通奸女子方法:晾臀示众 2014-09-28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小三:西施名利双收 2014-09-28
- 寂寞难耐!古代女子包养男宠五大原因 2014-09-28
- 中国古代十大极品职业:灵魂的探险家 2014-09-28
- 灭绝人性!中国古代的妇女殉葬制度 2014-09-28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猛将:西楚霸王居首 2014-09-28
- 比男儿更硬气 唐朝这位公主惊艳世人 2014-11-02
热点资讯
- 3500年前青铜器时代女子惊人的现代化生活 2017-06-30
- 陆上考古基本完工 将往深海探索! 2017-06-06
- 二战奇葩女间谍:看看她都干了啥? 2014-09-28
- 朱元璋死前命三千嫔妃殉葬是真是假? 2014-09-29
- 曾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十大谋略家 2014-09-29
标签
首页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