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6000年前是如何生活的(2)
4个“上海第一”
崧泽遗址通过考古发现了4个上海第一:“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房”和“上海第一井”。它们都将通过不同的展陈方式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得到展现。
据高蒙河介绍,崧泽遗址共包括3个文化层,从早到晚分别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吴越文化,而4个上海第一的发现几乎都出自最早的马家浜文化遗存。
“所谓的‘上海第一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头骨,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上海人’。这次发掘清理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7座,其中6座为单人仰身直肢葬,1座为俯身葬。这座俯身葬墓中的遗留头骨保存较好,经鉴定是一名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男性。这些墓葬里发现的上海地区最早先民遗骨,叫做‘上海第一人’。只可惜,他的躯体部分已经腐烂,再也看不到了。他为什么俯身被埋?也成了一个谜。”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根据考古发现的头骨,结合成像技术复原的“上海第一人”的容貌。
“上海第一井”深2-3米,过去水井一直被认为起源很晚,古人一直择水而居,有了水井之后,人就可以离开河边了。据高蒙河介绍,“上海的第一井”有一个特点,是直筒形的,不是锅底形的,史上最早的直筒形的水井到现在仍然是中国发现的,有接近6000年历史,以前的考古发现大概到4500-5000年前才有水井,这口水井当时可能有多种功能:一是提供可以直接饮用的水;二是在崧泽发现了最早的水稻遗址,这些水田的灌溉可能要利用水井的水;三是制作石器要运用到切割工艺,用水井里的水来对其进行冷处理。这口井在即将开馆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也将得到复原展示。
“上海第一稻”,是目前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开启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先河。
此外崧泽遗址博物馆还将展出考古出土的文物共155件,大部分出土于崧泽遗址。包括马家浜文化的陶猪,崧泽文化的折角足盆形大陶鼎、三口器等。
“我们希望通过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展出方式,把文物考古变成文化的利用,正式地让观众跟它零距离接触,感受6000年前祖先筚路蓝缕开拓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考古人员的介绍层面。”高蒙河说。

- 民国风景:选美技压宋美龄的上海名媛 2014-09-28
- 欧洲洞狮的灭绝可能与原始人类的仪式有关 2017-05-23
-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雏鸟化石 马上要来上海展出一个月 2017-06-09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猛将:西楚霸王居首 2014-09-28
- 比男儿更硬气 唐朝这位公主惊艳世人 2014-11-02
- 陆上考古基本完工 将往深海探索! 2017-06-06
- 二战奇葩女间谍:看看她都干了啥? 2014-09-28
- 曾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十大谋略家 2014-09-29
- 朱元璋死前命三千嫔妃殉葬是真是假? 2014-09-29
- 3500年前青铜器时代女子惊人的现代化生活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