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爱新觉罗·溥仪最后的凄惨生活(4)
溥仪搬迁过来后,关东军为了把溥仪打扮得更像“皇帝”,也为了体现伪满洲国的“威严”,开始对“帝宫”所有建筑进行整体改建和重建。首先改建的是宫门,1932年12月,建起兴运门。1933年12月,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重建了莱薰门。1934年1月,建成迎晖门。1935年7月,修建了保康门。
东院原来是放置食盐的盐仓。由于伪国都规划建在杏花村的新宫殿工程浩大,一时无法建成,而且,日本关东军也认为让堂堂的“皇帝”居住在如此陈旧狭小的地方,有失伪满洲国的体面,因此,决定在这个“帝宫”中盖个假宫殿(临时宫殿)。

末代皇帝溥仪,爱新觉罗·溥仪最后的凄惨生活
1938年,在伪帝宫东院盐仓的位置建起一座黄色瓷砖镶面,金黄色琉璃瓦顶的中日合璧式的二层建筑。该建筑由伪满营缮局宫廷营造科长相贺兼介主持设计,日本清水组施工,工程造价56.1万元。为表达日满“同心同德”的意愿,溥仪为其命名“同德殿”,并别出心裁地在屋檐的每一块瓦当和滴水上烧上篆书“一德”“一心”字样。在建成同德殿的同时,还建起东花园、防空地下室、游泳池等一些新建筑。1940年5月,在伪“帝宫”中又修建起一座不伦不类的建筑——“建国神庙”。然而,无论怎样改造、装扮,都掩盖不了溥仪作为伪满洲国皇帝的傀儡性,只能进一步证明溥仪是被日本关东军豢养在盐仓里的一条“闲(咸)龙”。

末代皇帝溥仪,爱新觉罗·溥仪最后的凄惨生活
“国都”规划的“新皇宫”
日本出于长期霸占中国东北、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早在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伊始,就成立了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日本关东军对伪满国都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通过伪国都建设,达到对内“昭明民心”,对外建设所谓“王道乐土”,树立国际形象,争取国际承认的目的。在伪国都规划方案中,核心部分是讨论“执政府”和伪政府机关的选址。因为象征国家权力核心的“执政府”和伪政府机关在城市的位置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城市的布局结构,所以,优先集中讨论了“执政府”的选址问题。

- 中国历史四大女皇帝:武则天仅排第三 2014-09-28
- 太高调!历史上在皇帝面前炫富第一人 2014-09-28
- 悲催!中国有个皇帝竟因同性恋丢江山 2014-09-28
- 中国历史四大女帝:武则天排第三 2014-09-28
- 史上最傻缺皇帝:让有钱人看爱妃裸体 2014-09-28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猛将:西楚霸王居首 2014-09-28
- 比男儿更硬气 唐朝这位公主惊艳世人 2014-11-02
- 二战奇葩女间谍:看看她都干了啥? 2014-09-28
- 陆上考古基本完工 将往深海探索! 2017-06-06
- 朱元璋死前命三千嫔妃殉葬是真是假? 2014-09-29
- 曾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十大谋略家 2014-09-29
- 3500年前青铜器时代女子惊人的现代化生活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