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盆地阿舍利石器年代学研究新进展

2017-05-19 11:17 责编:小编 来源:UFO发现网 浏览 参与 评论
导读 三门峡盆地发现的阿舍利石器 水沟-会兴沟遗址的磁性地层学结果及其与GPTS、LR04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西峰赵家川剖面和三门峡曹村剖面的对比 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阿舍利技术是旧大陆人类技术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地理分布最广泛的史前文化,以两面或单面打制的...
文章:三门峡盆地阿舍利石器年代学研究新进展 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三门峡盆地发现的阿舍利石器

水沟-会兴沟遗址的磁性地层学结果及其与GPTS、LR04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西峰赵家川剖面和三门峡曹村剖面的对比

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阿舍利技术是旧大陆人类技术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地理分布最广泛的史前文化,以两面或单面打制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等大型切割工具(Large Cutting Tools)为标志。阿舍利技术器物的生产过程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了较高的筹划和技术能力,反映早期人类大脑和手配合的灵巧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技术和智力发展的新阶段。目前阿舍利石器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欧洲,在东亚发现的阿舍利石器相对较少。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在三门峡市的会兴镇发现大量的旧石器,其中部分石器后来经过仔细鉴定乃典型的阿舍利石器,包括手斧、薄刃斧和手镐等(图1)。因此,确定其准确年代对认识阿舍利技术在东亚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敖红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同行,对三门峡阿舍利的年代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剖面厚103米,由上部的黄土序列和下部的河流相地层组成,遗址层位在剖面的92~95米。磁化率和岩性结果表明上部的黄土序列包括了S0–S8,地层连续完整,没有缺失(图2)。古地磁结果表明该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上部的沉积,布容-松山极性界限位于L8底部,阿舍利文化层位于布容-松山极性界限以下~8米的灰绿色粉砂质粘土中,年代约0.9 Ma,对应深海氧同位素23阶段。因此,三门峡遗址出土的阿舍利石器比百色盆地的阿舍利石器早了约10万年,成为东亚中纬度地区早更新世晚期的阿舍利文化代表。这一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面貌的复杂多样,探讨欧亚大陆早期人类迁徙和阿舍利技术的传播过程提供了重要参照。

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第四纪研究的权威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Li X W et al., 2017. Early Pleistocene occurrence of Acheulian technology in North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56: 12–22)。

微信二维码
关注 UFO发现 ,权威探索揭秘,期待你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或 搜索微信公众号 “ufofxwqw” 即可关注我们!
UFO、宇宙奇闻等 让你每天都能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未解之谜!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相关阅读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Copyright © 2014-2018 ufofxw.com. UFO发现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088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