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射电天文望远镜领先世界,FAST望远镜世界领先
最近,伴随着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射电望远镜”和“射电天文学”两个名词悄然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视野。这则新闻是这样的:
2016年7月3日上午,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读作dàng,意为塘、水坑)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Five hundred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最后一块三角形反射镜面开始起吊,并在索网上面安放到位。至此,FAST球面上的全部4450块反射镜面均已安装完毕,望远镜的建设和组装工作宣告结束,接下来将进入调试阶段,并于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届时,FAST的超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将助力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迈向世界前列。同样是挂着“望远镜”的名号,FAST却与我们日常熟悉的天文望远镜有很大不同。首先,FAST 的口径非常大, 达到了500米,即便是观测时的瞬时有效口径也达到了300米。而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口径一般很难超过10米,否则因镜片自身的重量引发的镜面变形对其成像质量会有显著影响。

FAST天文望远镜施工阶段
其次,FAST似乎被固定在了一个大山坳里,而不是像天文望远镜那样被安装在某种脚架上。即使是德国的口径100米的玻恩射电望远镜,也有一个可以令其“摆头”的支架。那么,FAST究竟是一台怎样的设备,又能在哪些领域帮助中国的天文学家取得领先世界的成果呢?为了了解这些,先让我们一起回顾天文学领域中相对年轻的一门分支学科:射电天文学。

FAST天文望远镜施工阶段
现代物理学起源于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化学起源于中国的炼丹术和西方的炼金术,微生物学起源于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但没有人能说清楚天文学何时何地起源于何人的研究。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古文明都曾经独立地发展过自己的天文学,只是,当时的视界必然受限于那个年代的观测手段,而这种局限性在天文学的发展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体来讲,人类天文学史上总共有三次观测手段的革新。首先是161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兼天

- 可以猜拳!我国脑植电极控制机械手臂 2014-09-29
- 我国挖掘出6600万年前恐龙物种化石 2014-09-29
- “月球上养蚕种土豆”不是梦 我国将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 2017-06-28
- 我国首例X连锁淋巴细胞增生“定制胎儿”平安降生 2017-06-28
- 6分钟飙全台? 我国研发4000km/h飞行列车 2017-08-31
- 科学界的奇葩:令人无语的科学研究 2014-09-29
- 波音公司移动激光武器令无人机胆寒 2014-09-29
- 英大学生设计最快自行车 时速145公里 2014-09-29
- 美国男子获百种蛇毒免疫力 含致命蛇 2014-09-29
- 科学家研发最黑材料 吸收所有可见光 2014-09-29
- 外星人入侵莫要慌 好莱坞版地球防御指南支高招 2014-09-29
- 世界上最强的暗物质侦测器发表了成果! 2017-05-26